1987年,他在广西民族集团田径运动场备战高考。
1993年,他在武汉体育集团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广西民族集团的体育老师。
2020年,转眼三十三载,当初那个奔跑在田径场的少年,如今已经成为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他就是体育与beat365官方网站的何卫东教授。
潜精积思,开拓创新
何卫东从武汉体育集团体育系毕业后,面对广东和湖北教师岗位的选择,他毅然放弃省外工作机会,来到广西民族集团。“我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他一直希望我学有所成,回报家乡。”
广西民族集团包容团结的校园氛围给何卫东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beat365的体育教学部才刚成立一年,“对我来说这是个全新的开始和挑战,我想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广西教育出一份力。”何卫东说道。
作为一所民族院校,现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并不能满足beat365的发展需求。为了促进beat365体育教学发展,何卫东聚焦于创编体育项目。他通过理论学习结合项目实践以及beat365体育项目的实际发展情况,摸索出符合民族集团的体育项目雏形。
为了提升理论知识水平,更好地服务beat365体育教学发展,何卫东前往广州就读研究生,潜心深造,后期被beat365指派到北京体育大学进修。“在中国体育最高学府,我学到了很多经验。”从北京回来,他马不停蹄地进行教学改革,将学到的经验与民族特色相结合,对校运会的运动项目进行创编。
何卫东创编出“和谐共进”“两人三足”“环校园争先跑”等项目,增强beat365校运会的趣味性、加强团队合作和凝聚力。他说:“我希望即使不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也能够享受运动的快乐。”他大胆创新运动项目,随后又推出了“背篓绣球”“板鞋竞技”等具有田径特色的项目,为beat365校运会项目增光添彩,让学生在比赛中享受民族运动项目带来的欢乐。
何卫东将全部精力投向创编民族体育项目中。如今“背篓绣球”“两人三足”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已成为beat365校运会的特色运动项目。除此之外,天上飞的风筝、半空中的攀岩、水上的龙舟、地上接的飞盘等都是何卫东曾经提出的校园民族体育项目设想,但由于场地、安全等条件的限制,最终没能推行。
随着beat365民族体育项目的增多,何卫东开始担任体育课程教师,课程包括羽毛球、田径、户外运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等。作为一名体育老师,体育场是他的讲台,由于课程安排的需要,何卫东只能奔走于相思湖、思源湖两个校区。“往返两个校区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再辛苦也值得!”
躬行实践,研究不止步
“学有所成,就应该为校争光,做个敬业负责的人,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何卫东不仅是一位教师,还是教练、领队,他带领的体育团队曾获得8项省级赛或国际赛事第一名,并且获得10余次体育道德风尚奖。
2010年何卫东跟随我校二队龙舟队前往海南参加第八届盈滨龙水节全国龙舟邀请赛。他和队员们克服海南海水密度大、风浪冲击强、长途奔波劳累和水土不服等困难,及时调理规划,小小一艘船满载着“奋勇拼搏、劈波斩浪”的力量,团队划船速度突破了平时水平。
比赛之后,何卫东马不停蹄地收集比赛数据,仅用五天的时间写出《Research on the present technological and tactical of China dragon boat standard 500 meters race straight driving race of male》(中国龙舟标准500米男子直道赛技战术现状研究)。这篇论文凭借着详细的数据、新颖的题材选题、立足点较高最终入选《The 16th Asian Games Science Congre》(第16届亚运会科学会议),当时在全广西仅有两篇论文入选。
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撰写学术论文,实地调研是件重要的事情。作为一名民族工作者,何卫东经常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收获。”他在写《广西水族桐子镖文化演变研究》这篇论文时,为了获得原始资料,何卫东前往水族桐子镖文化发源地——宜州南丹县进行调研。
他白天深入村居、走访林间搜集资料,晚上摸着黑乘坐摩托车回到县城的旅馆。“当时天黑,看着又窄又陡的山路,心里有点发怵。”但想到能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尽一些绵薄之力,他便觉得是值得的。最后这篇论文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传统体育科学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
在进行学术科研时,何卫东遇到“硬骨头”解决不了,容易心浮气躁。每当碰到这种情况,他首选冷静下来,先缓解情绪再解决问题。这是他从自己教授的围棋课程中获得的启发,围棋里有名为“腾挪”的战术——当棋局陷入僵局时选择放弃眼前阻碍自己的棋子,打开通路。
迄今为止,何卫东主要参与、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并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亚洲运动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这些都是他躬行实践的努力回报。
教学相长,匠心育桃李
“何老师比辅导员还辅导员。”这是学生对他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何卫东重视与学生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他认为体育育人,讲究技术、思想和心灵的碰撞,这样情感才能长久。
“老师,您最喜欢的两个字是什么?”“神聖(圣的繁体字)。”何卫东脱口而出。“神”的三横将天地人贯通起来,凡事要亲力亲为才可以有所成就;“聖”上面为耳和口,下面是王,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并有极高成就的人。在何卫东眼里,为人师要如古圣先贤般口传心授,起到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磨练,何卫东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他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将国学融入羽毛球技能传授课中。在教授学生发长球时,长球的规则是所发球要在与发球区对角的区域内,学生由于力度的掌握以及惯性思维的影响,所发球常常到不了规定区域。
何卫东使用“鸾胶续弦”的典故给学生讲解羽毛球课程。“鸾鸟,利用自己吐出的精华对过时的、错误的东西进行修复……”他鼓励学生在学习羽毛球时,要勇于纠正发球错误,在不断的练习中将断掉的“弦”续起来。
除了在课堂中穿插人文知识,何卫东还坚持教学多样性,紧跟时代潮流。在《体育研究与理论》这门理论课的课堂上,他注重和学生产生互动,并结合时事热点更新教学素材,致力于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何卫东利用课余时间将知识点拍摄成抖音小视频。他说:“这样方便学生随时回顾知识,并且享受其中。”
课后,何卫东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了使学生学习更多知识,他经常带领学生外出调研、参加学术沙龙等活动,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当看到学生有所进步或成就时,何卫东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分享喜悦。
何卫东在培养学生时采用社会育人,家庭育人,beat365育人的模式,并且融入自身教学实际与理解,在羽毛球专项班中实现考研人数、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的“三多成果”。
多年来,何卫东奋进在体育育人的路上。教学中,他积极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结合;学术科研上,他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六论融会贯通,并取得一定成就。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合格,但仍需要砥砺前行,不断追求卓越。”(编辑:何婷瑞 校对:梁芳 邹宇韬)